追梦新闻理想 践行媒体担当
湖北日报高级记者与新法学子共话成长之道
4月25日上午,新闻与文法学院在智能传播实验室举办了职业发展专题讲座。湖北日报时事新闻中心主任、高级记者唐晓安以《记者的新闻梦想与职业发展》为题,为该院2022级新闻学子带来了一场充满职业情怀与实战智慧的分享。讲座由专业负责人杨娟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唐晓安从自己的经历讲起:“当记者是梦想,而机会是靠等待和积累。”并结合自己采写的多个经典案例,生动阐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具备的品质。他说,做记者首先要有热爱,有对新闻工作的激情,因此他在大学期间就热衷于新闻实践,发表了很多新闻作品,并成功考入湖北日报社。除了热爱,更要敢于吃苦、俯下身沉下心去观察思考,具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唐晓安分享了自己在报道西瓜滞销、洪湖拆围、107国道加油站闲置等事件时的经历,详细讲述了如何深入实地调研,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原因,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在武汉军运会报道中,唐晓安面对严格的安保和保密要求,带领团队采用“笨方法”,通过分工协作,在彩排现场记忆关键信息,提前做好准备,最终完成高质量报道。他认为,新闻敏感、新闻价值的判断,这些记者素养非常重要。他结合汉川招工难、武汉大学“天使之手”等报道案例,强调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在报道汉川缺工时,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县级活动采访任务,但他通过深入挖掘,发现背后反映了县域经济崛起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他以微观视角揭示宏观趋势,以小见大,该报道登上头版头条,并受到多方赞许。
唐晓安分享道,记者要履行社会责任,要致力于做社会的瞭望者、守护者。他曾经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等报道,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2020年武汉疫情之初,他76天坚守办公室,不但及时发出各类疫情报道,更率先带领团队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在医院红区采访医生、护士,因此感动院长张定宇,原定20分钟的采访时间延长到2个小时。张定宇在采访中首次披露了自己是渐冻症患者的事实,唐晓安等人因此成为首个发掘张定宇院长感人故事的记者,2020年1月28下午,《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抢先在湖北日报新媒体发出,瞬间点燃了网络,几分钟就达到阅读量10万+。很多人特意打来电话说,“你们做了非常重要的报道,在整个社会非常迷茫、混乱的时候,张定宇的出现,他就是一束光,让我们看到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在一线、在跟病魔作斗争。”随后,中央媒体纷纷跟进,“人民英雄”张定宇成了抗疫群英谱中的湖北英雄。
怎样进行新闻报道的选材呢?要结合地方特色来考虑选题。唐晓安说,媒体是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来反映这个城市的特色,这就是我们未来做媒体工作应该去做的事情。比较上海、浙江的报纸,你会发现他们有明显的个性和特色,因此,未来做新闻报道也要找准特色做重点报道,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追求报道的全面。另外,现在的主流媒体报道也要追热点,《湖北日报》今年多次在头版报道樱花,客户端也发表了2025刀郎武汉演唱会的报道,这都反映了党报报道的变化,事实证明传播效果很好。
在互动环节,唐晓安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问。针对“新媒体平台文章标题网络化”的问题,他说,不同媒体平台受众不同,标题风格需根据平台属性和受众特点进行调整,既要注重传播力,又要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对于“AI是否会取代记者行业”的担忧,唐晓安认为,目前AI虽然可以辅助新闻生产,完成资料查询、简单写作等基础工作,但在创造性、个性化的新闻报道方面,人类记者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杨娟总结讲话表示,希望同学们能成为一名全媒型记者,拥有拍摄、视频剪辑、AI应用等多方面技能,具备良好的新闻发现能力,同时要有着对社会和世界的深度思考,真正践行“铁肩担道义”的媒体精神。
唐晓安,湖北日报高级记者。历任湖北日报出版部编辑,特稿部、社会部记者;湖北日报十堰记者站站长,湖北日报三峡分社社长、宜昌记者站站长;现任湖北日报时事新闻中心主任兼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曾参加三峡工程、南水北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全省防洪救灾、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省党代会、省两会、武汉军运会、武汉抗疫等报道,累计获省级以上新闻奖70多项,其中,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项;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二等奖各一项;湖北新闻奖一等奖12件。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2020年带队采写的张定宇人物通讯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带队采写的湖北日报《直击武汉“重启”时刻》报道和张定宇人物通讯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24年《远安兄弟还情记》系列全网流量破亿。
记者 李秉坤
教工通讯员 杨娟
摄影 曹亚丹
编辑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