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正文详情

法学专业陈永蓉教授助农直播间讲述20年教育初心

更新时间:2025-06-30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6月24日晚,新闻与文法学院“校企地”乡村振兴工作站邀请法学专业陈永蓉教授做客助农直播间,分享了20年教育初心与育人故事。160余名师生、校友、马岭村村委干部线上聆听,通过“云端课堂”,开展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坐上直播工作台,陈永蓉教授面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指着其中的鹅蛋笑着说道:“这个鹅蛋很好,特别适合用脑的学生们,我女儿高中时我就经常跟她买来吃,没想到你们直播间就有,还是纯农家的!”他突然话锋一转,“教师培养学生也好比这枚鹅蛋,我不知道敲开它里面是什么,但是只要精心喂养、呵护,就一定如期有收获,最终它的营养价值也会出来!”简单的开场,陈永蓉教授将一位师者“以生为本、潜心育人”的树人情怀展现了出来。

“与农村结下深厚的渊源,把学术植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

谈及“助农”,陈永蓉教授分享了作为“三万”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参与者,深入荆门钟祥开展乡村调研的经历。在三年驻村工作中,白天走访农户记录土地流转纠纷、宅基地矛盾,晚上将这些鲜活案例整理成教学素材的故事。他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规民约建设路径研究》等省级课题成果,巧妙转化为《法理学》课堂上“带着泥土味”的生动内容。

陈永蓉教授深耕“三农”法律问题研究多年,主持完成了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系统剖析了乡村治理中的法治实践;其承担的人文社科项目《契约式社会管理的法律价值及其适用领域研究》紧扣农村发展焦点,成果具有显著现实意义。“学院的学科土壤对我影响很大,新闻传播专业经常强调要把文章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我在法学专业也有类似的体会,只有沉下身子,扎根基层,持续攻坚,才能在教学、科研的事业上沉淀收获!”

“当代法学专业的人才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

直播中,陈永蓉教授特别强调了价值观塑造对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他介绍自己如何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堂,通过分析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现实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习得法律知识,更思考着如何用专业服务社会、回报国家。

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成效斐然。在他的影响下,众多学生毕业后选择投身乡村建设。2004级学生黄海军考取公务员后扎根海南农村基层,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成绩突出,最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其他各界均有很多毕业生加入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在偏远地区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律人的担当。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用真心换真情”

“在我心里,学生就和我的孩子一样。”谈及师生关系,陈永蓉教授语气真挚而坚定。他表示,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打破传统师生边界,从内心深处热爱教书育人,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近一个小时的直播,是陈永蓉教授50年来第一次走向镜头,与网友面对面交流,通过“云端课堂”分享,让166名观看直播的网友看到了武昌首义学院教师的生动形象。“外界总说武昌首义学院好,为什么好?这一刻在陈老师身上具象化了!”校友胡颖波通过直播间聆听了陈永蓉教授的故事,由衷地评价和感慨。陈永蓉教授20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敬业爱岗,始终以德树人、以身作则,生动诠释着“首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持续影响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与陈永蓉教授同台直播的学生主播代诗婷深受触动,表示“陈老师的分享让我非常感动。平时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他对我们的用心,但今晚在直播间听到他说到‘把学生当孩子’,那份真挚的情感特别打动人。他不仅教我们知识,更用行动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能与陈老师一同参与这样一场特别的直播,非常有意义!”

 

 

 

记者 沈思群 刘玟

教工通讯员 郑传洋

摄影 罗洁儿

编辑 张璐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综合新闻

法学专业陈永蓉教授助农直播间讲述20年教育初心

2025-06-30 09:19:12

  • 陈永蓉与学生交流
  • 陈永蓉做客直播间与线上网友互动
  • 陈永蓉教授做客直播间与线上网友互动
<<< 上一张
下一张 >>>

6月24日晚,新闻与文法学院“校企地”乡村振兴工作站邀请法学专业陈永蓉教授做客助农直播间,分享了20年教育初心与育人故事。160余名师生、校友、马岭村村委干部线上聆听,通过“云端课堂”,开展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坐上直播工作台,陈永蓉教授面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指着其中的鹅蛋笑着说道:“这个鹅蛋很好,特别适合用脑的学生们,我女儿高中时我就经常跟她买来吃,没想到你们直播间就有,还是纯农家的!”他突然话锋一转,“教师培养学生也好比这枚鹅蛋,我不知道敲开它里面是什么,但是只要精心喂养、呵护,就一定如期有收获,最终它的营养价值也会出来!”简单的开场,陈永蓉教授将一位师者“以生为本、潜心育人”的树人情怀展现了出来。

“与农村结下深厚的渊源,把学术植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

谈及“助农”,陈永蓉教授分享了作为“三万”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参与者,深入荆门钟祥开展乡村调研的经历。在三年驻村工作中,白天走访农户记录土地流转纠纷、宅基地矛盾,晚上将这些鲜活案例整理成教学素材的故事。他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规民约建设路径研究》等省级课题成果,巧妙转化为《法理学》课堂上“带着泥土味”的生动内容。

陈永蓉教授深耕“三农”法律问题研究多年,主持完成了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系统剖析了乡村治理中的法治实践;其承担的人文社科项目《契约式社会管理的法律价值及其适用领域研究》紧扣农村发展焦点,成果具有显著现实意义。“学院的学科土壤对我影响很大,新闻传播专业经常强调要把文章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我在法学专业也有类似的体会,只有沉下身子,扎根基层,持续攻坚,才能在教学、科研的事业上沉淀收获!”

“当代法学专业的人才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

直播中,陈永蓉教授特别强调了价值观塑造对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他介绍自己如何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堂,通过分析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现实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习得法律知识,更思考着如何用专业服务社会、回报国家。

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成效斐然。在他的影响下,众多学生毕业后选择投身乡村建设。2004级学生黄海军考取公务员后扎根海南农村基层,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成绩突出,最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其他各界均有很多毕业生加入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在偏远地区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律人的担当。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用真心换真情”

“在我心里,学生就和我的孩子一样。”谈及师生关系,陈永蓉教授语气真挚而坚定。他表示,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打破传统师生边界,从内心深处热爱教书育人,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近一个小时的直播,是陈永蓉教授50年来第一次走向镜头,与网友面对面交流,通过“云端课堂”分享,让166名观看直播的网友看到了武昌首义学院教师的生动形象。“外界总说武昌首义学院好,为什么好?这一刻在陈老师身上具象化了!”校友胡颖波通过直播间聆听了陈永蓉教授的故事,由衷地评价和感慨。陈永蓉教授20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敬业爱岗,始终以德树人、以身作则,生动诠释着“首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持续影响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与陈永蓉教授同台直播的学生主播代诗婷深受触动,表示“陈老师的分享让我非常感动。平时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他对我们的用心,但今晚在直播间听到他说到‘把学生当孩子’,那份真挚的情感特别打动人。他不仅教我们知识,更用行动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能与陈老师一同参与这样一场特别的直播,非常有意义!”

 

 

 

记者 沈思群 刘玟

教工通讯员 郑传洋

摄影 罗洁儿

编辑 张璐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