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千年文脉 感悟文化根魂
吴兆路教授畅谈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6月24日下午,新闻与文法学院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兆路来校,作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专题讲座。该院院长吕尚彬、党总支书记杨芳、常务副院长余林、副院长郑传洋、副书记吴菁、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吕尚彬主持。
座谈伊始,吕尚彬代表学院对吴兆路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介绍了吴兆路教授的学术成果。吕尚彬表示,此次讲学为师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宝贵机会,希望大家珍惜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知识养分,提升文化素养。
讲座中,吴兆路教授援引唐代魏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古训,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根”与“魂”的核心地位。他强调,传统文化如沃土般滋养着民族精神基因,是构筑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石。通过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的解读,揭示了传统文化中修身治世的深邃智慧,彰显其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他认为,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到“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这些精神财富至今仍是涵养青年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针对当前“国学热”现象,吴兆路进行了理性辨析。他回顾了“国学”概念的源起,同时指出弘扬传统文化需秉持开放态度,“国学概念需审慎使用,避免狭隘理解;文明进步离不开中外互鉴”,强调在抵制文化殖民的同时,应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吴兆路还结合历史经验指出,梁漱溟、陈寅恪等大家的涌现,印证了融通古今的教育成效。他援引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论述,强调了将文化精髓融入育人体系:通过典籍研读陶冶心性,依托“仁义”“民本”思想锻造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
随后,吴兆路聚焦儒家经典中的育人思想,进行了多维度阐释,着重引用了北宋理学家张载震古烁今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指出,这四句话超越了时代局限,道出了知识分子最高远的使命担当与最深沉的价值追求,是激发当代学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的宝贵精神源泉。吴兆路特别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除儒家外,道家、佛学、兵家等思想流派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
吕尚彬总结发言表示,吴兆路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紧密结合当下社会实际。通过此次讲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明确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
吴兆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办主任、中国索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多次到日本、韩国、英国、港台等地访问学术交流,并长期担任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主持国家及上海市社科项目3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专著4部。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著名文学思想家和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尤长于明代及清代前中期著名作家、作品方面的专题研究,在诗文、小说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建树。
记者 黄奕霏
编辑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