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正文详情

三下乡进行时丨艺设师生探访八旬皮影“守”艺人

更新时间:2025-07-08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当古老的牛皮在指尖翻飞,尘封的故事在光影中苏醒,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对话在湖北荆门京山市展开。7月2日,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吴世杰、副院长肖巍、实验与实训中心主任姜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陈德智带领9名学生,走进京山市罗店镇许坝村,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最后一位”当地传承人、85岁高龄的许水发先生。

在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胡颖波、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马延碧、马岭村财经委员徐李蓓引荐下,师生怀着敬仰之情,走进了许水发先生家中。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是罗店镇乃至京山地区“硕果仅存的皮影戏表演与制作大师”,与皮影结缘已逾七十载。幼时受父辈皮影戏班熏陶,许水发12岁便执起影人操杆,在幕布后演绎人生百态。他的技艺也历经岁月沉淀,从选皮、雕刻到唱腔设计,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家族技艺的基因密码。改革开放后,面对皮影市场萎缩、艺人流失的困境,他选择留守乡土,免费收徒授艺,延续“三尺生绡作戏台”的文化血脉。

许水发老先生热情地向师生展示了皮影制作的奥秘。只见他拿起一块处理得薄如蝉翼、柔韧透亮的牛皮,娓娓道来选材、雕刻、上色的艰辛历程。“好皮影,三分刻,七分染。”他强调,传统的植物矿物颜料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浸染,才能赋予皮影人物鲜活的生命和经久不褪的色彩。

谈及与皮影结缘,许水发老先生说道:经历过特殊年代皮影戏被禁止演出的无奈,见证了同行老友们的相继离去,如今他是导演、是乐师、更是所有角色的扮演者。从激昂的唱腔到婉转的弦乐,从千军万马到才子佳人,整台戏的精彩全靠一人支撑。这份孤独的坚守,是对艺术最深沉的告白。

许水发老先生还现场为师生展示了皮影操作的精妙手法。他手指灵巧地拨弄竹杆,与竹竿连接的牛皮小人瞬间“活”了过来,或行走坐卧,或挥刀舞剑,惟妙惟肖,引得师生阵阵惊叹。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几名学生跃跃欲试,尝试操控起皮影。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这也让师生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互动环节,学生们围绕皮影艺术踊跃提问。“颜料的奥秘如何染就?”“一件皮影从无到有需要多久?”“不同角色的人物造型有何讲究?”许水发老先生的耐心解答,加深了师生对这门古老艺术的认知与敬畏。

活动尾声,师生与许水发老先生及其老伴合影留念。光影交错间,年轻的面庞与岁月的痕迹同框,象征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希望。

“这次探访太震撼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302班张宇晗感慨道,“以前只在书本或屏幕上见过皮影,今天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耳听到许爷爷的故事,才真正感受到它的温度与份量。作为艺术专业学生,我们不仅惊叹于技艺的精湛,更深刻思考在快节奏的今天,如何让这些濒危的瑰宝‘活’下去、‘火’起来。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守护与创新的双重责任。”

一次探访,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非遗文化课,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皮影的光影或许微弱,但匠心与坚守的精神永不褪色。师生们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非遗,走近传承人,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通讯员 张健褀

编辑 张璐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综合新闻

三下乡进行时丨艺设师生探访八旬皮影“守”艺人

2025-07-08 17:05:10

<<< 上一张
下一张 >>>

当古老的牛皮在指尖翻飞,尘封的故事在光影中苏醒,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对话在湖北荆门京山市展开。7月2日,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吴世杰、副院长肖巍、实验与实训中心主任姜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陈德智带领9名学生,走进京山市罗店镇许坝村,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最后一位”当地传承人、85岁高龄的许水发先生。

在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胡颖波、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马延碧、马岭村财经委员徐李蓓引荐下,师生怀着敬仰之情,走进了许水发先生家中。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是罗店镇乃至京山地区“硕果仅存的皮影戏表演与制作大师”,与皮影结缘已逾七十载。幼时受父辈皮影戏班熏陶,许水发12岁便执起影人操杆,在幕布后演绎人生百态。他的技艺也历经岁月沉淀,从选皮、雕刻到唱腔设计,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家族技艺的基因密码。改革开放后,面对皮影市场萎缩、艺人流失的困境,他选择留守乡土,免费收徒授艺,延续“三尺生绡作戏台”的文化血脉。

许水发老先生热情地向师生展示了皮影制作的奥秘。只见他拿起一块处理得薄如蝉翼、柔韧透亮的牛皮,娓娓道来选材、雕刻、上色的艰辛历程。“好皮影,三分刻,七分染。”他强调,传统的植物矿物颜料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浸染,才能赋予皮影人物鲜活的生命和经久不褪的色彩。

谈及与皮影结缘,许水发老先生说道:经历过特殊年代皮影戏被禁止演出的无奈,见证了同行老友们的相继离去,如今他是导演、是乐师、更是所有角色的扮演者。从激昂的唱腔到婉转的弦乐,从千军万马到才子佳人,整台戏的精彩全靠一人支撑。这份孤独的坚守,是对艺术最深沉的告白。

许水发老先生还现场为师生展示了皮影操作的精妙手法。他手指灵巧地拨弄竹杆,与竹竿连接的牛皮小人瞬间“活”了过来,或行走坐卧,或挥刀舞剑,惟妙惟肖,引得师生阵阵惊叹。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几名学生跃跃欲试,尝试操控起皮影。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这也让师生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互动环节,学生们围绕皮影艺术踊跃提问。“颜料的奥秘如何染就?”“一件皮影从无到有需要多久?”“不同角色的人物造型有何讲究?”许水发老先生的耐心解答,加深了师生对这门古老艺术的认知与敬畏。

活动尾声,师生与许水发老先生及其老伴合影留念。光影交错间,年轻的面庞与岁月的痕迹同框,象征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希望。

“这次探访太震撼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302班张宇晗感慨道,“以前只在书本或屏幕上见过皮影,今天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耳听到许爷爷的故事,才真正感受到它的温度与份量。作为艺术专业学生,我们不仅惊叹于技艺的精湛,更深刻思考在快节奏的今天,如何让这些濒危的瑰宝‘活’下去、‘火’起来。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守护与创新的双重责任。”

一次探访,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非遗文化课,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皮影的光影或许微弱,但匠心与坚守的精神永不褪色。师生们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非遗,走近传承人,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通讯员 张健褀

编辑 张璐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