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正文详情

机电学子重走抗战路,砥砺青年志

更新时间:2025-09-11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暑假期间,机电与自动化学院“星火社会实践队”以“重走抗战路·砥砺青年志”为主题,深入武汉、孝感、襄阳等地,通过实地探访、口述史访谈与前沿科技应用,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实践队首站走进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这座隐藏于闹市中的四层小楼,曾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联络枢纽。队员们驻足于周恩来、董必武等革命先辈的办公旧址前,凝视着泛黄的文件手稿、俭朴的生活用具,仿佛触摸到那段“秘密联络、输送人才”的峥嵘岁月。

之后,实践队来到汉口受降堂。1945年9月18日,中国战区第六战区在这里接受日军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站在受降仪式复原场景前,队员们“铭记胜利、珍爱和平”的信念愈发坚定。

在李宗仁纪念馆,实践队聚焦桂系将领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指挥决策。通过馆藏的作战地图、电报手稿和影像资料,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抗战格局,更感受到中华民族“誓死抗争、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

行至大悟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实践队深入鄂豫边区敌后抗战的核心地带,斑驳的土墙、简陋的电台、泛黄的《挺进报》,无声诉说着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在敌伪夹击中开辟华中敌后根据地的壮举,也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从“小米加步枪”到“铁军精神”浴火淬变。

在张自忠纪念馆内,队员们整齐列队于序厅浮雕前,向“抗日名将、民族英烈”张自忠将军敬献亲手折制的白花。在“血战南瓜店”沉浸沙盘前,讲解员低声还原了1940年5月16日将军率74师孤军断后、力战殉国的12小时。队员们佩戴 VR 眼镜,在枪林弹雨中“亲历”将军最后的电报——“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

立于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墓前,队员们用手机扫描仪逐一录入墙上镌刻的14万英烈姓名信息,2小时共完成1.6万条数据,后续将生成可检索的“云端英名墙”。在烈士墓区,队员们开展了“一面国旗、一封回信”活动。“今日之中国,已如你们所愿;未来之中国,将在我们肩上。”队员们将出发前收集的同学们书写的信件放于无名烈士墓前,通过内心文字告慰英灵。

活动结束后,队员李梓尧在日记里写道:“以前做机械臂实验,追求的是0.01mm的精度;站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处,我才明白,真正的精度是把青春定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队员李家旺表示,红安归来后自己把微信签名改成了“革命自有后来人”,这不是口号,而是要把“铁军精神”带回实验室,用在高端装备制造上,让中国臂膀更有力量。

从武汉闹市到宜城山岗,从大悟硝烟到红安热土,“星火社会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抗战烽火,用科技记录红色记忆,用青春续写家国情怀。队员们深知,每一处遗址都是鲜活的教材,每一次致敬都是精神的接力,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长征。抗战精神,永不磨灭;强国一代,正在路上!




教工通讯员 李思

编辑 张璐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综合新闻

机电学子重走抗战路,砥砺青年志

2025-09-11 15:16:17

<<< 上一张
下一张 >>>

暑假期间,机电与自动化学院“星火社会实践队”以“重走抗战路·砥砺青年志”为主题,深入武汉、孝感、襄阳等地,通过实地探访、口述史访谈与前沿科技应用,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实践队首站走进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这座隐藏于闹市中的四层小楼,曾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联络枢纽。队员们驻足于周恩来、董必武等革命先辈的办公旧址前,凝视着泛黄的文件手稿、俭朴的生活用具,仿佛触摸到那段“秘密联络、输送人才”的峥嵘岁月。

之后,实践队来到汉口受降堂。1945年9月18日,中国战区第六战区在这里接受日军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站在受降仪式复原场景前,队员们“铭记胜利、珍爱和平”的信念愈发坚定。

在李宗仁纪念馆,实践队聚焦桂系将领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指挥决策。通过馆藏的作战地图、电报手稿和影像资料,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抗战格局,更感受到中华民族“誓死抗争、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

行至大悟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实践队深入鄂豫边区敌后抗战的核心地带,斑驳的土墙、简陋的电台、泛黄的《挺进报》,无声诉说着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在敌伪夹击中开辟华中敌后根据地的壮举,也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从“小米加步枪”到“铁军精神”浴火淬变。

在张自忠纪念馆内,队员们整齐列队于序厅浮雕前,向“抗日名将、民族英烈”张自忠将军敬献亲手折制的白花。在“血战南瓜店”沉浸沙盘前,讲解员低声还原了1940年5月16日将军率74师孤军断后、力战殉国的12小时。队员们佩戴 VR 眼镜,在枪林弹雨中“亲历”将军最后的电报——“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

立于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墓前,队员们用手机扫描仪逐一录入墙上镌刻的14万英烈姓名信息,2小时共完成1.6万条数据,后续将生成可检索的“云端英名墙”。在烈士墓区,队员们开展了“一面国旗、一封回信”活动。“今日之中国,已如你们所愿;未来之中国,将在我们肩上。”队员们将出发前收集的同学们书写的信件放于无名烈士墓前,通过内心文字告慰英灵。

活动结束后,队员李梓尧在日记里写道:“以前做机械臂实验,追求的是0.01mm的精度;站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处,我才明白,真正的精度是把青春定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队员李家旺表示,红安归来后自己把微信签名改成了“革命自有后来人”,这不是口号,而是要把“铁军精神”带回实验室,用在高端装备制造上,让中国臂膀更有力量。

从武汉闹市到宜城山岗,从大悟硝烟到红安热土,“星火社会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抗战烽火,用科技记录红色记忆,用青春续写家国情怀。队员们深知,每一处遗址都是鲜活的教材,每一次致敬都是精神的接力,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长征。抗战精神,永不磨灭;强国一代,正在路上!




教工通讯员 李思

编辑 张璐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