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正文详情

从课堂到市集——艺设创新创业课程点燃校园微创业热潮

更新时间:2025-10-10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9月25日,首义·艺设“创燥”创意实践课堂在西区广场启幕。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将《创新创业(“互联网+专题”)》课程所学转化为实践作品,掀起一场“创意变产品、产品成商品”的校园微创业实践热潮。校长助理张开鹏,校团委书记罗萍,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胡雨霞、党总支书记吴世杰、副院长肖巍等亲临观摩并与师生深入交流。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9月25日,首义·艺设“创燥”创意实践课堂在西区广场启幕。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将《创新创业(“互联网+专题”)》课程所学转化为实践作品,掀起一场“创意变产品、产品成商品”的校园微创业实践热潮。校长助理张开鹏,校团委书记罗萍,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胡雨霞、党总支书记吴世杰、副院长肖巍等亲临观摩并与师生深入交流。

活动中,19个小组携课程实践作品集中亮相,现场作品琳琅满目,互动氛围热烈,展现出浓厚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展售作品均结合校园实际需求,兼具功能与美感,涵盖文化创新、绿色设计、传统工艺、情感疗愈等方向。其中,敦煌文化衍生产品小组展示的“千窟万象”DIY万花筒吸引了师生驻足。胡雨霞饶有兴致地询问设计细节,并赞许道:“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得很巧妙。”小组成员石宇暄深有感触地说:“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市集上的产品展售,我们不仅学会了把敦煌文化‘装进’万花筒,更在和顾客的交流中懂得了如何让设计‘打动人’。这种从课堂到市场的成长,是课本里学不到的。”布艺创意小组作品则分为“布能这么玩”和“布语时光”两大系列,前者聚焦“废旧材料重生”,利用闲置牛仔布料制作手提包、零钱包、发圈和杯垫,体现“变废为宝”的巧思;后者从非遗纺织印染技艺中汲取灵感,推出屏风、香包、团扇等作品,展现非遗与现代美学的融合。除此之外,泥塑组的陶瓷挂坠、植物组的干花树脂摆件、首饰组的银饰耳钉、潮玩组的软胶玩具以及创意磁化冰箱贴等作品,也都各具特色。学生们在设计展售的全过程中,收获了市场洞察、团队协作与品牌打造的能力,这些“软成长”成为他们专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此次活动由课程组教师姜娜、李莎莎、姚希统筹指导,紧扣“让想法发声、让实践落地”的教学理念,以“校园微创业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创意提出、方案策划、原型打样、市场测试与展售推广的完整过程,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作为一项已连续举办五年的教学创新实践,这一市集展售不仅是创意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艺设学子专业成长与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重要“孵化器”。参与学生纷纷表示,从课堂到市集的全过程让自己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作品变产品、想法变价值”的过程。

胡雨霞表示,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应更加注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努力形成长效机制。艺术设计学院将继续以双创教育为抓手,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探索“项目化、实战化”的培养路径,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专业能力、提升创新素养,为未来成长为兼具创意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张开鹏认为本次展出的作品创意新颖,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敢想敢为、勇于实践的精神。他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活动形式,着力孵化更多优质创新创业项目。

作为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互联网+”专题)》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此次课堂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让课堂知识真正走向市场。课堂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真实市场环境中提升了创新思维、市场研判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从业与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杨皓宇 闫舒畅 虞思思

编辑 赵颖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综合新闻

从课堂到市集——艺设创新创业课程点燃校园微创业热潮

2025-10-10 14:10:08

<<< 上一张
下一张 >>>

9月25日,首义·艺设“创燥”创意实践课堂在西区广场启幕。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将《创新创业(“互联网+专题”)》课程所学转化为实践作品,掀起一场“创意变产品、产品成商品”的校园微创业实践热潮。校长助理张开鹏,校团委书记罗萍,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胡雨霞、党总支书记吴世杰、副院长肖巍等亲临观摩并与师生深入交流。

活动中,19个小组携课程实践作品集中亮相,现场作品琳琅满目,互动氛围热烈,展现出浓厚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展售作品均结合校园实际需求,兼具功能与美感,涵盖文化创新、绿色设计、传统工艺、情感疗愈等方向。其中,敦煌文化衍生产品小组展示的“千窟万象”DIY万花筒吸引了师生驻足。胡雨霞饶有兴致地询问设计细节,并赞许道:“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得很巧妙。”小组成员石宇暄深有感触地说:“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市集上的产品展售,我们不仅学会了把敦煌文化‘装进’万花筒,更在和顾客的交流中懂得了如何让设计‘打动人’。这种从课堂到市场的成长,是课本里学不到的。”布艺创意小组作品则分为“布能这么玩”和“布语时光”两大系列,前者聚焦“废旧材料重生”,利用闲置牛仔布料制作手提包、零钱包、发圈和杯垫,体现“变废为宝”的巧思;后者从非遗纺织印染技艺中汲取灵感,推出屏风、香包、团扇等作品,展现非遗与现代美学的融合。除此之外,泥塑组的陶瓷挂坠、植物组的干花树脂摆件、首饰组的银饰耳钉、潮玩组的软胶玩具以及创意磁化冰箱贴等作品,也都各具特色。学生们在设计展售的全过程中,收获了市场洞察、团队协作与品牌打造的能力,这些“软成长”成为他们专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此次活动由课程组教师姜娜、李莎莎、姚希统筹指导,紧扣“让想法发声、让实践落地”的教学理念,以“校园微创业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创意提出、方案策划、原型打样、市场测试与展售推广的完整过程,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作为一项已连续举办五年的教学创新实践,这一市集展售不仅是创意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艺设学子专业成长与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重要“孵化器”。参与学生纷纷表示,从课堂到市集的全过程让自己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作品变产品、想法变价值”的过程。

胡雨霞表示,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应更加注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努力形成长效机制。艺术设计学院将继续以双创教育为抓手,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探索“项目化、实战化”的培养路径,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专业能力、提升创新素养,为未来成长为兼具创意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张开鹏认为本次展出的作品创意新颖,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敢想敢为、勇于实践的精神。他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活动形式,着力孵化更多优质创新创业项目。

作为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互联网+”专题)》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此次课堂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让课堂知识真正走向市场。课堂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真实市场环境中提升了创新思维、市场研判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从业与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杨皓宇 闫舒畅 虞思思

编辑 赵颖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