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学校荣光
    • 教科成果
    • 竞赛获奖
    • 优秀师生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学校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正文详情

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 匠心传承楚文化艺术

更新时间:2025-11-27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11月25日晚,在成学楼207智慧教室内,“楚艺术与设计创新”校级选修课迎来了特别一课。受课程负责人张钰副教授邀请,武汉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永娣大师为28名学子带来了一堂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非遗传承课。

黄永娣是国内泥塑领域屈指可数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工程经验的跨界艺术家。她身兼工艺美术大师、建筑工程一级建造师等资质,曾获2019年全国“工匠杯”技能大赛银奖、2021年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主题展览。从工艺品雕塑到城市文化地标,黄永娣累计27年的实践中,武昌滨江第一小学水幕文化墙、武汉东湖海洋世界门头雕塑、黄冈工人文化宫工人运动史馆浮雕墙等代表作,均成为传统雕塑语言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的成功典范。

本次课程紧扣“传承与创新”主题,首先以即将在2025年乙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这一国家级祭祀盛典中创作曾侯乙编钟、虎座鸟架鼓等大型浮雕的经历为引,系统讲授了泥塑非遗在当代文化仪式中的价值承载与技艺要领。黄永娣还特别为本次课程创新设计了曾侯乙编钟浮雕教学方案,将复杂工艺拆解为塑形、雕刻两步,采用石塑黏土、亚克力擀棒、丙烯颜料等简易环保材料,实现了“十分钟上手、两小时完成”的体验效率。

最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是一对一辅导环节。黄永娣手持雕刻刀,从钟枚排列到篆带纹饰,逐一指导学生还原战国楚地器物的学术严谨性,让冰冷的黏土泛起青铜重器的历史温度。2024级汉语言专业占同学表示:“黄老师不仅教技法,更让我们理解到非遗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张钰表示,此次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打破了高校设计教育的单向模式,实现了“学术理论+工匠经验+项目实战”的三维赋能,为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可复制的人才培养路径。

课程结束时,一件件兼具楚文化浪漫气质与现代审美的小型编钟浮雕在学生们手中成型。这不仅是技艺的初探,更是非遗传承从博物馆走向年轻一代生活的生动实践。




教工通讯员 张钰

编辑 张璐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

  • 新闻中心首页
  • 学校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电子校报
  • 首义光华
  • 视频新闻
  • 校媒风采
  • 微信
  • 学校首页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综合新闻

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 匠心传承楚文化艺术

2025-11-27 12:08:59

<<< 上一张
下一张 >>>

11月25日晚,在成学楼207智慧教室内,“楚艺术与设计创新”校级选修课迎来了特别一课。受课程负责人张钰副教授邀请,武汉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永娣大师为28名学子带来了一堂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非遗传承课。

黄永娣是国内泥塑领域屈指可数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工程经验的跨界艺术家。她身兼工艺美术大师、建筑工程一级建造师等资质,曾获2019年全国“工匠杯”技能大赛银奖、2021年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主题展览。从工艺品雕塑到城市文化地标,黄永娣累计27年的实践中,武昌滨江第一小学水幕文化墙、武汉东湖海洋世界门头雕塑、黄冈工人文化宫工人运动史馆浮雕墙等代表作,均成为传统雕塑语言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的成功典范。

本次课程紧扣“传承与创新”主题,首先以即将在2025年乙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这一国家级祭祀盛典中创作曾侯乙编钟、虎座鸟架鼓等大型浮雕的经历为引,系统讲授了泥塑非遗在当代文化仪式中的价值承载与技艺要领。黄永娣还特别为本次课程创新设计了曾侯乙编钟浮雕教学方案,将复杂工艺拆解为塑形、雕刻两步,采用石塑黏土、亚克力擀棒、丙烯颜料等简易环保材料,实现了“十分钟上手、两小时完成”的体验效率。

最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是一对一辅导环节。黄永娣手持雕刻刀,从钟枚排列到篆带纹饰,逐一指导学生还原战国楚地器物的学术严谨性,让冰冷的黏土泛起青铜重器的历史温度。2024级汉语言专业占同学表示:“黄老师不仅教技法,更让我们理解到非遗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张钰表示,此次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打破了高校设计教育的单向模式,实现了“学术理论+工匠经验+项目实战”的三维赋能,为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可复制的人才培养路径。

课程结束时,一件件兼具楚文化浪漫气质与现代审美的小型编钟浮雕在学生们手中成型。这不仅是技艺的初探,更是非遗传承从博物馆走向年轻一代生活的生动实践。




教工通讯员 张钰

编辑 张璐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政编码: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88426013

鄂icp备16001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