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科院线上教育教学工作企稳向前
工作开展在云端,工作效果落实处。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一手抓线上教学,一手抓学生教育管理,协调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企稳向前。
线上教学实施“三步走”
早启动多样化,线上教学有序推进。接到学校新学期线上开学通知后,学院就线上教学与改革做出及早安排。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超星集团“停课不停学,教学不延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系列培训;指导老师以保障教学效果为前提,借助网络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沟通交流,充分利用视频直播、教学录像、在线开放课程等手段,依托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和超星在线课程平台,科学合理制定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开展线上教学。
开学以来,学院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进行。老师们结合课程教学需要,采用观看视频、发布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同步测验,对共性问题进行QQ语音讲解与答疑、QQ直播串讲或者腾讯会议集中讲解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有效实施教学,学生反映良好。
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加强示范引领。为了不断改进线上课程教学,学院搭建起经验交流平台,定期安排学校、学院、学生三重评价较好的课程和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开学以来,已有多位老师通过平台作经验分享,参加交流的老师们均表示受益颇丰。
蔡红娟副院长分享了《模拟电子技术A》课程建设升级经验。她以“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为目标,对课程建设进行升级。教学中,她精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提前建好课程章节体系引导学生学习;针对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难学、枯燥、知识点琐碎”的特点,建设多层次题库和课外学习资源库,供学生梳理基本概念、强化重难点、开拓应用思维。彭焱老师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经验进行交流。方建超、鲁力、王助娟三位老师分别就《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移动通信原理》作经验分享。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教学质量。在全面实施线上教学的新模式下,学院和老师们都在不断摸索总结。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及时给予有效指导,能够推动课程的持续改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鉴此,学院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院领导、课程群负责人和校教学督导,通过进班听课、巡课的方式,对全院课堂进行巡课以及进班听课;学工口在线查课、听取学生反馈情况。学院汇总监控信息后,形成评价意见,并有针对性地对相应课程教学进行指导。
学生教育管理密织“三道防线”
网格化管理,严守学生管理防线。疫情暴发初期,学院成立了党政双重领导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学院防疫工作。学工口构建起“院党总支—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级联防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机制运行,一方面院党总支能够准确掌握辅导员的健康情况,另一方面在学生管理中采取“人盯人”措施,精准排查,掌握学生健康情况。排查工作严格实行零报告、日报告。目前学院学生日常健康打卡坚持率百分百,全体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疫情防控意识。
辅导员利用周讲评,开展科学防疫和动态信息通报专题教育,加强正面引导,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疫情。同时,组织召开网络家长会,加强家校沟通,实现共同育人。
多层次化育人,牢固学生思想防线。学院党总支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鼓励师生党员积极投身抗疫第一线。在总支号召下,副书记汪晓航、组织委员秦琦,近20名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所在地防控志愿工作,干在前、冲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学院对滞留在汉、患病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等学生建立起“一对一”联系机制,加强干预引导;对排查出的“四类”人员,每日叮嘱问候,直至隔离解除;对有基础病或者身体状况不佳的师生,则经常性提醒其做好自我防护、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战‘疫’系列网络文化活动,全方位、全程、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师生们积极学习并撰写各类学习体会;各团支部组织开展“携手防疫抗疫共建美好家园”、“学总书记回信,话青春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广泛开展“一餐饭”“一锻炼”“一本书”活动,提升学生疫情期间文化素养,增强身体健康素质;广大学生积极向校团委组织的“阻击疫情,共克时艰,首义学子在行动”网络作品征集活动投稿,以“艺”抗疫,凝聚青春力量。
辅助线上教学,拓展学生学习防线。为助力线上教学顺利进行,非毕业班辅导员积极下沉到各个教学班群中,及时发现、反馈、协调、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与任课老师沟通,确保教学信息沟通渠道通畅。毕业班辅导员一方面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管理相关工作,一方面开展就业推动引导工作,向学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帮助在学生特殊时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持积极心态,实现顺利就业。
信心满怀、携手并肩,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信科院全体教职工站好教书育人岗,用实际行动迎接最后胜利的到来。
特约记者 赵瑜
编辑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