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新闻与文法学院召开“湿地大会”稿件评审会,就11月1日-13日该院15名学生受邀参加全球“湿地公约大会”媒体报道活动进行作品点评,帮助学生将经历转化为经验,贯穿“学校-社会-学校”的实践人才培养,落实“培养专精融媒体人才,谋求创新发展”的目标。评审会邀请了该院主要媒体资深专家王正中、黄龙飞、杨艺华,专业负责人曾毅、樊国庆等参加,该院副院长余林、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颖应邀参会。评审会由此次活动主要组织人、学院实验与实训中心主任郑传洋主持。
会上,郑传洋首先梳理总结了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截至11月12日,共在长江日报集团纸质与新媒体终端发稿29篇,其中包含6个视频、23篇文稿;13篇稿件发表于长江日报纸媒,14篇作品由新媒体平台首发,发布平台包含武汉绿化视频号、长江日报视频号、大武汉APP等,文稿字数近3万字。同学们返校后,结合前期策划和现场收集的素材,创作稿件30篇,其中包括1篇推文、2篇视频微博、1条数据新闻、9条视频以及17篇图文稿件,总素材超过20G。
郑传洋还通过一组数据点赞了同学们的工作:湿地大会期间,15名同学所走步数约达145万步,折合公里数约880公里,可绕东湖生态旅游区约9圈。“新闻是走出来的,同学们用双脚丈量了湿地武汉的美,也用新闻人的专业传递了湿地武汉的国际声音。”
随后,与会专家、老师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了针对性点评。赵颖以读者视角切入,评价同学们的作品标题新颖接地气、视频青春动人、图文简明扼要。杨艺华结合多年从业经验,肯定同学们专业能力强、新闻素养高、镜头感十足,并就稿件标题的表达提出了中肯建议。曾毅点赞同学们的动画作品清新明快,一镜到底的视频节奏把控好、流畅又不失乐趣,同时就镜头语言、信息量的传达等提出了指导意见。黄龙飞结合教学实践和个人经历,高度评价了《湿地保护武汉样本成中国履约30年亮点》一稿,针对稿件的高度、广度、深度以及政治性、政策性、全局性进行了点评。王正中围绕站位、表现形式、宣传政策、现场感及媒介生态等方面进行了评价与指导,强调除了宏观的叙述,还应关注到细节,并对视频的动感、精美、形象和文字的组织协调、创新艺术以及记录环境的意境表达和画面选取等提出了建议。
本次大型融媒体活动是新闻与文法学院推动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有益举措。自2014年起,学院就瞄准融合转型的人才培养需求,策划组织了武汉地铁2号线通车、4号线通车、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媒体融合仿真实验中心启动、乡村振兴专题、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题等一系列融媒体活动,此次参加全球“湿地公约大会”媒体报道活动,是学院“把课堂搬进社会,通过社会检验人才培养成果”生动诠释。余林总结讲话表示,“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树立新闻自信,打造更多新闻精品。”
记者 韩春龙 张佳乐
通讯员 郑传洋
编辑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