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希望在于教育 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党委书记金国华在中国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的演讲(2004年12月18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地参加全国独立学院高峰会议,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概况。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利用华中科技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武汉军威教育投资集团的雄厚资金合作兴办的一所独立学院,也是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试办的第二所独立学院。
学校创办4年多来,总投资已近10亿元,占地面积近1000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在购买一所军校两个校区、一座军工厂并新征部分土地的基础上,新建了教学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校园网、标准学生公寓等,教学和生活设施齐全配套,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现设有9系4部及培训中心、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38个本、专科专业,覆盖理工、文法、经管、艺术等学科;专兼职教师10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者占48%;面向全国20个省市区招生,目前在校生2万人。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从批准试办到现在,4年时间能够成为一所设施基本齐全、办学初具规模并得到学生、社会认可的独立学院,走的就是一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健康、快速发展之路。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武昌分校的今天。
下面,我就围绕创新与发展问题,结合我们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创建与发展,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家长满意的前提下,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四点贡献
第一,武昌分校使2万名青年学生实现了上大学的理想,满足了4万名学生家长的愿望,为国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出了一份力。扩充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吸纳社会资金创办独立学院,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顺应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功实践,也是教育部几年来改革创新试办独立学院的重要成果。
第二,武昌分校办学四年多来,没要国家投资,却累计为国家节省高等教育建校经费10亿多元,根据政府对大学拨款标准,按2万名学生的规模计算,每年可为政府节约教育投入约8千万元。从这一点来说,独立学院为缓解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投资不足,作出了一大贡献。
第三,武昌分校的创建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1千多个就业岗位,此外,据有关部门测算,每年每个学生1.5万元的学费生活费所产生的消费税达1千余元,按中等城市下岗工人最低 生活保障费发放标准、每年每人两千元计算的话,独立学院每两名学生的消费所产生的税收,就相当于政府发给1名下岗工人的生活费;武昌分校在校生有两万余人,这就等于帮助政府为一万名下岗工人提供了生活保障。我校的创建与发展,拉动了社会消费,缓解了政府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
第四,武昌分校为总校提供了可观的回报。独立学院目前办学的形式普遍都是依托公办大学,双方在办学协议中规定,总校派来的教学及管理人员的课时工资由独立学院发放,此外,每年还要按学费总额的20%或30%上交总校。我作为投资方也认认真真地学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该法规定,在办学运行中没有节余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得回报。问题是,用公办大学的牌子又不给予回报的话,他们哪有积极性呢?教育部为了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发了很多文件,条款非常细,唯独关于公办大学在独立学院提前取得回报的问题上一字不提,所以2004年武昌分校按办学协议给总校上交了4千多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武昌分校作为民办学校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反而为国家办的大学每年做了4千多万元的贡献。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一谈在武昌分校创新与发展中所产生的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独立学院要以“公”为境界。我认为,独立学院虽然属于民办高校,但也是一种公益事业。这里我想说一下名和利的关系问题,办大学投资周期长,如果按教育部本科高校的标准建校投入的话,要想收回投资,要想产生利润,我感到10年不行,20年也不行。但是,从精神层面上讲,我感觉到两年不到的时间就收到了回报,特别是看到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的笑脸,收到学生家长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来信,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其中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胡喆被深圳锐捷公司录用,年薪达6万余元,一批一批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一千多名优秀学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近万人写入党申请书要求进步等等。我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这些回报远远超过了物质回报。常言道:舍得舍得,先舍后得。投资方要舍得注入财力,教职员工要舍得投入精力,加上名牌大学的品牌效应,三足鼎力才能实现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目的。正确对待名和利,千万莫误人子弟,这样的理念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之动力。
第二点体会是,独立学院要以“优”求生存。要有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良的设施设备,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管理制度,优则兴,不优则衰。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壮大。华科大武昌分校在四大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优化。如行政管理上,严格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以校长为核心,让校长有职有权,责权利高度统一,校系两级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在人事管理上,教职员工实行全员聘任制,用人看能力,分配论贡献;在财务管理上,引进公办大学经费预决算制,近几年,武昌分校本科生培养费每生每年按五千元预算,由校长提供预算方案报董事会批准实施,董事会对校长的预算开支一学年审计一次;在学生管理上,大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大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大三实行理性化管理,大四实行个性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因此,尽管部分学生入学成绩相对低一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由以前不想学转变为自觉学习,从而达到了管理为教育服务的目的。
第三点体会是,独立学院要以“独”谋发展。我们的看法是,依托名校不模仿名校,不依赖名校。独立学院与公办大学有很多不同点,如办学历史不同,投资渠道不同,管理体制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华科大武昌分校在办学初期就实现了六个独立: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管理,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招生计划,独立发放文凭。此外,我们还找准我们的办学方向和定位,适应大众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组建了一支独立的师资队伍。具备了这些条件,独立学院才能独立生存,独立发展。
第三个方面,独立学院的创新与发展目前存在六大问题
第一,关于独立学院的招生计划与办学条件脱节的问题。不可思议的是,一所教育投资方投了数亿元、学生家长纷纷选择的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却因为招生计划而屡屡受阻。2003年湖北一位家长反问我,独立学院不要国家投资,我们家长也愿意体谅国家多交一点学费,为什么就行不通呢?因招计划限制,2003年武昌分校在山东的专科分数线达520分,而在湖北的本科分数线才460分,为此山东籍的专科生心里很不平。再说,当初批办独立学院时,教育主管部门是按照办学规模批办的,可是下达招生计划时却不按照当初批办的建校规模的学生人数下达招生计划,这样一来不但挫伤了投资方的积极性,而且耽误了一批学生就读独立学院的机会。人们常说,浪费粮食是犯罪,那么,民办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学生家长又认可,但因招生计划不够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难道政府有关部门不应该检查一下执政的水平和能力吗?为此,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应该到独立学院核准办学条件后实行计划核准制。
第二,关于独立学院的学籍管理有待于人性化的问题。我认为,现在按招生计划注册学籍,学籍互动非常困难。极少数学校在招生宣传时用动画技术做广告宣传,家长难以判断真假虚实,一旦网上录取,到学校报到时心灰意冷,但是想重新择校非常困难。一些学生、家长对此意见很大。我建议,同类院校应建立学籍互动平台,同一个层次的学校,只要是网上录取的学生,只要学生提出转学申请,对方学校又愿意接收,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办理转学手续。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家长的愿望,而且通过学籍互动,使独立学院产生没有学生就不能生存的危机感,从而促进自身办学条件的改善提高。
第三,关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助学贷款问题。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助学贷款政府和金融部门不予办理。建议政府及金融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应一视同仁,而从尽快解决独立学院助学贷款问题。
第四,关于独立学院跨省招生难的问题。目前少数省市对独立学院跨省招生设卡,据我所知,每年一些独立学院为了跨省招生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和人力,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民办高校到外省招生,各地政府应予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带头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第五,关于独立学院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凡是教育使用的任何资产都不能作为融资抵押。我认为只要投资方投入产生的资产,应该可以作为融资抵押,否则会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
第六,关于专升本培养的问题。据有关专家介绍,专升本的政策也是教育部对部分高校前些年的违规行为认可以后台出的一项政策。但是,我感到,专升本还存在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问题。比如“3+2”方式,按专升本的政策规定先学三年专科再学两年本科毕业,这样做必然会影响本科的质量,好比建楼一样,起初设计是三层楼,基础也是按三层施工,可是后来要再加两层楼,这样建房能确保工程质量吗?所以武昌分校在专升本的问题进行了创新,具体作法是,每年对录取的专科生进校后先作调查,对那些不愿升本的学生,就按专科教材培养;对那些愿意升本的学生,一开始就按本科教材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对那些因为多种原因升不了本科的学生,按专科毕业,专科生学了本科的知识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武昌分校在专升本的培养过程中,制定了降低起点,放慢速度,延长学时,坚持标准等办法。
总之,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成立独立学院是国家教育部一项重大的改革创新,教育部在批准成立独立学院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属于“试办”。既然是试办,就应该允许探索,所以独立学院在试办的过程中与现行的有关教育法规有矛盾之处,是正常现象。武昌分校几年来,在发展中探索,在规范中发展。我始终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宏观管理不到位,微观管理太细,说透一点,重进口,轻出口。国家虽然给了独立学院一个民营机制,但是缺乏与之配套的市场机制,这就像一个人只有一条腿一样,怎么能正常走路呢?只有民营机制加上市场机制,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快。各位同仁,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08年以后,大学的生源将逐年减少。根据武昌分校几年来招生情况的观察,有一个现象,大多数富裕家庭的学生分数低,达不到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网上招不进来,而贫困家庭的学生分数高,招进来后又交不起学费;另一方面,目前全国有几百所独立学院互相竞争。这几年我们看到了一大批民办中小学办学的艰难,我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的投资方,时时感到危机。常言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重视品牌效应,独立学院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以上讲的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均属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