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学院信息公开网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栏目  >> 教学质量信息  >> 年度报告正文

5-35-73 武昌首义学院2019年本科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9-12-27 来源:武昌首义学院 阅读次数:

武昌首义学院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15年6月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民办高等学校,并更名为“武昌首义学院”。

学校于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3月,获批“湖北省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年12月,立项为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2017年12月,获“2015—2016年度湖北省级文明单位(校园)”荣誉称号;2019年3月,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累计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21项。

2019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开创全国一流民办高校建设的新局面。

一、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功底厚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层次定位: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

办学服务面向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湖北,服务全国。

学科专业定位:保持和发展工程学科专业在同类学校中的比较优势,创办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文科,实现各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对接、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本科专业总数为36个,2019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为36个,涵盖工、文、管、经、法、艺术六大学科门类,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本科专业布局情况

学科门类

工学

文学

管理学

经济学

法学

艺术学

总计

本科专业数

18

6

3

2

1

6

36

比例(%)

50

16.67

8.33

5.56

2.78

16.67

100


(三)学生规模

截至2019年9月底,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4864人,其中在校本科生12168人,专科生2696人,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81.86%。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9年,我校录取本科新生3382人,实际报到3201人,实际报到率94.65%。

从录取过程看,2019年录取生源质量和第一志愿报考人数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湖北省第二批普通文理本科控制资格线文科445分、理科388分。我校本科文科录取分数500分、理科录取分数444分, 文科超出投档资格线55分,理科超出投档资格线56分,技能高考分别在3个类招生,计算机类631分(录取分652分),高出资格线21分,电子类616分(录取分639分),高出资格线23分,农学类560分(录取分567分),高出资格线7分。在同批次同类高校中,我校录取总人数保持稳定,生源充足,生源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今年我校外省招生生源充足,生源质量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除西藏自治区外(中西部协作计划地区),其他省(市、自冶区)录取分数均超过当地投档资格线,报考人数大大超过我校所在省份投放的招生计划数,例如河北、山西、河南 、陕西、广东、陕西、海南等省份,录取分数整体较高,生源质量较好,均高出当地投档资格线50分以上。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构建了教师培养机制。按照“综合考察、优中选优”原则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充实专职教师队伍,2018- 2019学年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增幅近30%,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03%;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05%。学校坚持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导向,以校企合作育人为牵引,提升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继2016年105名教师被聘为首批“双师型”教师后,2018年11月,又有139名教师被聘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双师型”教师占自有教师比例为44.78%,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学校在2018-2019学年度有46人通过高校教师、实验技术、工程专技等系列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有25人通过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学校通过自主评审,产生了第二位由学校评选的教授;在五、六级副教授岗位的晋级聘任评审中,有7名教师被聘为五级副教授,有8名教师被聘为六级副教授。

学校注重教师的培养,建立了教师发展培训服务体系,根据其工作性质和自身特点,组织形式各异的培训10余次,鼓励教职工参与校外各类交流、培训、进修400多人次,有多人在境外孔子学院、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湖北省内新闻媒体学习交流,为10余名在读博士减免学费及工作量。为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树立3位先进典型。

1.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2018-2019学年,学校有专任教师781人,生师比为18.16:1。 专任教师的学位、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详情见图1、图2。

图1 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分析图

图2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分析图

2.开课情况及主讲教师情况

2018-2019学年,全校本科专业共开设课程1390门,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3.33%,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15.97%。

表2  2018-2019学年开设课程情况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双语课程门数

全外语课程门数

专业课

1106

9

6

公共必修课

59

0

0

公共选修课

225

0

0

总计

1390

9

6

3.科研建设情况

2018年我校共承担科研项目54项(其中纵向27项,横向27项),累计金额达405万元;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社科基金3项,湖北省思想库重点课题1项;教师取得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1篇,13篇被SCI、CSSCI、EI、ISTP收录;发表专著5部,出版本专业教材15本;学校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以特邀报告、大会发言、会议交流等形式组织老师参与20余次大型学术交流活动。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8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25043.21万元,教学经费总额为5875.4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总额2835.39万元。详情见表3。

表3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项目

数量

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25043.21

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5875.4

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2835.39

教育事业收入

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万元)

0

本科生学费收入(万元)

20184.15

教学经费支出

总额(万元)

5875.4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3040.01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2045.22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21.08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959.38

实践教学支出

实验经费支出(万元)

344.96

实习经费支出(万元)

386.57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

601.19

思政专项经费(万元)

10.45

其他教学专项(万元)

985.39

学生活动经费支出(万元)

49.89

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万元)

77.58


(三)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132.84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26.4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共234261.09㎡,其中教室面积70241.1㎡,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15797.78 ㎡,行政办公用房29864.52㎡。按全日制在校生14864计算,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7.77(㎡/生),生均实验室面积1.96(㎡/生),详见表4。

表4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项目

学校情况

总面积(平方米)

26.4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

234261.09

其中

教室(平方米)

70241.10

其中:智慧教室(平方米)

170

图书馆(平方米)

18965.34

实验室、实习场所(平方米)

115797.78

体育馆(平方米)

8675.87

行政用房(平方米)

20581.00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生)

17.77

面积(平方米)

29864.52



2.图书

学校图书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图书文献与现代电子信息资源的综合性图书馆。现有三个馆舍,分别为总馆、中区分馆和南区分馆,另设有9个院(部)资料室,实行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图书馆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063个,周开放98小时。截止2019年8月,馆藏纸本图书总量为150.73万册,生均图书101.4册,专业图书占比70%以上,2018-2019学年新增纸本图书5.83万册,生均年进新书4册,订购纸质期刊1100种,与我校专业有关的核心期刊基本订全。

学校大力推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力求形成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齐头并进的馆藏格局,电子资源与馆藏纸本图书形成互补。其中,电子图书308.65万册,电子期刊93.93万册,基本覆盖学校所有学科和研究领域。现购有中外文商业数据库23个,包括最具权威的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最大的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外文期刊EBSCO数据库、超星移动图书馆、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EPS全球数据分析平台等国内外重要学术资源及视频库。自主研发数据库5个,包括《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库》《学术会议报导系统》《教学参考书系统》《新生入馆教育系统》《武昌首义学院机构知识库》。2018年图书馆提出“大馆藏”建设,推出“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通过该项服务实现与全国双一流高校共享和传递资源,为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学术资源保障。2018-2019学年文献资源数量与利用情况统计见表5。

表5 文献资源数量与利用情况统计表

项目

数量

项目

数量

纸本图书总量

150.73万册

数据库

28

生均纸本图书量

106

电子图书

308.65万册

年进新书总量

5.83万册

电子期刊

93.93万册

生均年进新书量

4

学位电子论文

358.76万篇

订购期刊品种

1100

音视频

34572小时

读者入馆量(人次)

844458

电子资源

179682GB

图书流通量(本次)

122012

电子资源访问量

19365901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2018-2019学年,我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82.6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430.94元/人。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763.84万元。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设有专业实验室71个、基础实验室8个、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14个、校外实习实训场所143个、建有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1个。

4.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自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目前已进入高速创新期,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效斐然。实现了校内校外高速互联互通的智慧化校园网络。拥有教育网、电信网双核心双链路出口,总带宽达到11G。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57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18315个(无线信息接入点4840余个)。建成了高速优质的集教学专网、手机一卡通专网、学生宿舍专网、财务专网、图书馆专网及无线专网于一体的覆盖全校教学、办公、宿舍、后勤生活设施的校园网络,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2018-2019学年,学校按照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会议和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梳理影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制订并落实振兴本科教学计划,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8-2019学年度,OBE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全面铺开。36个本科专业全面开启、实践按OBE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与之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形成按OBE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学校配套制订了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到教学任务安排、教学日历撰写、课堂教学组织、考试命题及试卷编制,到课程达成度评价与分析、课程持续改进意见撰写及审核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学校大力探索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校企合作模式,充实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办学活力。2018-2019学年度,9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批,目前共有13个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机电、自动化、土木工程、新闻传播等学科专业优势,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多项科研课题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助推校企合作双丰收。各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专业特色班或特色方向班共12个。

2.专业建设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方针,紧密结合湖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支柱)产业及产业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整合专业资源,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学校部署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工作,出台《关于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办法》(院学建〔2018〕3号),确立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优势学科(群)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2019年3月底,学校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权威专家评议,确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信息通信与智能计算学科群、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学科群、信息传播与影视艺术学科群等3个优势学科群。但是,由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学校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团队的推进工作显得有些许缓慢,虽然在省级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教科研成果上相比同类院校取得了相对优势,但在国家学科平台及国家级研究成果上较公办院校仍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将转型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第三次教学会议的实践成果,落实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引导,坚持需求导向,以OBE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围绕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新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基于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模式的教学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块,紧密对接社会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块,以期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考核入手,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并落实到每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环节的设置、考核方法的改革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平均比例分别达到工科类专业36%、文科类专业29%、艺术类专业57%。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达到工科类专业15%、文科类专业21%、艺术类14%。

图3实践学分和选修课学分情况

2018年秋季学期,总共有488门课程开展了课程达成度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占当学期全校所开必修课程的60.2%,其中,451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0.65,占比92.4%。

2019年春季学期,总共有445门课程开展了课程达成度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占当学期全校所开必修课程的73.3%,其中,445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0.65,占比94.6%。

4.课程建设

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专业培养方向,树立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意识,明确各门课程在实现专业毕业要求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结构,使课程的实施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

(1)全面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调查,淘汰水课。通过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全面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调查,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摸底。组织校领导、同行、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听课,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对听课及座谈会反馈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督促相关部门给出解决方案。学校出台了《武昌首义学院课程管理办法(试行)》,规范课程设置程序,加强课程管理;出台了《武昌首义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估办法(试行)》,通过课程建设与评估,促使学校所有课程实现评估合格。

(2)大力扶持,重点培育,积极探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有效途径。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学校在优质课程中遴选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等),充分发挥优质(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形成符合我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课程(群)。

学校制订《武昌首义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估管理办法》,分年度、按课程归口单位评估合格课程,遴选优质课程,培育一流本科课程;出台《武昌首义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鼓励课程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示范性强、适合网络传播与学习的课程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广告的力量》、《营销那点事》、《融合新闻学》三门线已在智慧树、爱课程等国家平台上面向社会大众正式开放。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学校建成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和国内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获得湖北省首届混合式课程教学大赛三等奖一项,并在湖北省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3)引导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改革,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大力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课堂教学管理软件。2018-2019学年度,学校引进“超星学习通”“励志君”“蓝墨云”“校友邦”等教学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课堂教学信息化讲座6场,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上建立混合式课程253门次。从2018-2019学年度始,学校将分散性实习全部纳入“校友邦”实习管理平台管理;借助学校教务信息系统更新升级之际,学校自2019届本科毕业生始,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实行“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后续学校将在认真总结2016年以来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校实际的课程信息化应用推广方案。

5.教材建设

完善学校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严把教材质量关,积极选用符合自身教学目标及要求,并获得各级奖励和专业领域认可的高水平教材。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教材编写工作,鼓励和推动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2018-2019学年度教师出版本专业教材15本。

6.教学改革

积极引导,统筹管理,教研教改项目申报紧扣学校工作重心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教学研究收获新成果:

2018年11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获批“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19年6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普罗棱镜望远镜的设计与仿真”项目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019年4月,经济管理学院刘昌华主持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等5个项目获批2018年度省级教研项目

2019年6月,融合新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土木工程力学—结构—施工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三个教学团队获批2019年本科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市场营销系获批2019年湖北省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7.实践教学

学校不断强化实践环节设置,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本科四年逐步推进、紧密对接社会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块。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设置,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把行业、企业一线需求作为综合性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推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创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过程控制,开展实践教学专项评估,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搭建了多元、立体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

(1)引入“校友邦”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探索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监控新途径。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实习实训教学动态监管,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在艺术设计学院先行先试取得了成效的基础上,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校各专业分散实习统一纳入校友邦实习平台管理。

(2)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继续开展本科生专业技能测试及专业基础技能测试工作。引导各专业紧紧围绕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测试方案,2018-2019学年度共有834名学生通过随机抽取或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了专业技能测试,达到优秀的学生总共183人,优秀率22.3%。

(3)鼓励各专业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全面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截止目前,全校共有14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8.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继续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环节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2019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加强过程管理和文档资料规范,发布了《关于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注意事项的通知》《关于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归档材料注意事项的通知》《关于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等,另一方面,严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关,2019届所有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均由教务处统一送校外专家审核,专家审核意见全部转达到各学院。同时,继续开展知网查重工作,覆盖面达到100%,有效保障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图4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体系

9.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本着“统一规划、整合资源、规范运作、分步推进”的基本工作思路,打造出整合创业资源空间、培育创业文化空间、提升创业能力空间的创新创业“三维空间”,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出台多项举措,整合各类资源,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方式、新方法。开展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课程教育为基础,以实践平台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引领,以实践创新学分、创新创业基金为激励,以实验室开放为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着力打造“一个目标、两个加强、三支队伍、四大平台”全方位创新创业的特征。“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升;“两个加强”就是加强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为先导,加强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做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支队伍”指课程教学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管理服务队伍;“四个平台”指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校友平台。

在2018年“创青春·汇得行”湖北省大学生业赛上,我校双创项目《灯塔童程—— 基于计算思维训练的少儿编程培》获得创业划竞赛银奖,《“社区生活馆,让更多滋”商业计划》获得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此外《大城小爱”心理阅读公益项目》《“绿水涧”生态农业观光公益创业项目》获公益创业赛铜奖,《离子液体合成项目》《知至课堂》《废旧锂电池材料回收及再生》获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情况

学校把教学质量视为立校之本,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根据国家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学校一方面充实办学条件,完善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独立自主办学的实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定位,按照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校将本科教学工作列入理事会和校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校领导班子把研究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常规工作,将本科教学的重要问题纳入校长办公会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将结论及时下达各教学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除校长办公会之外,学校领导班子还就本科教学的具体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在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工工作待遇问题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构建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各教学环节单项评估体系,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运行中,形成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坚持教学秩序检查,教学运行状况良好

学校坚持定期教学检查和考场评估制度,及时了解教学运行情况、处理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对全部考场进行巡视及重点抽查。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效果显著

学校构建了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三个主体、领导听课、学生信息员评教两个补充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学生、同行教师、专家和各级领导四位一体的全员评议制度。

5.教学质量优秀奖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激励作用

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的教学质量奖,每两年开展一次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评审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6.单项评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保证作用

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估,了解了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的效果等,并将结果及时分析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实践教学环节的偏差,形成良性循环。

7.教学单位工作考核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教学单位工作考核,以教学质量评价为重点,同时对教学单位教学改革、教学运行与管理等工作进行系统评价。每学年初确定教学单位年度教学工作目标,学年末对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评估。通过考核评估,促使教学单位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思路,增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开展学生教学信息员评教、期中学生座谈会及学生网上评教,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状况,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调查并改进,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8-2019学年学生评教课堂覆盖率达100%,从测评的结果看,教师教学优秀率达95.65 %。

通过对2018届毕业生的调查,59.8%的毕业生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很好”或“较好”。

表6 2018届毕业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掌握情况

选项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很不好

比例

17.30%

42.50%

36.83%

2.53%

0.84%



为了解2018届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半年后的工作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推进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做好教学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于2018年11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对2018届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活动。2018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由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的相关主管填写问卷并盖章后通过邮件或传真回收。学校共发放抽样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反馈问卷177份,具体统计情况详见表7:

表7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统计表

满意情况  项目

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份数

比例

份数

比例

份数

比例

份数

比例

工作态度

157

88.70%

19

10.73%

1

0.56%

0

0

敬业精神

151

85.31%

25

14.12%

1

0.56%

0

0

专业知识

119

67.23%

53

29.94%

5

2.82%

0

0

自学能力

130

73.45%

40

22.60%

7

3.95%

0

0

外语综合水平

88

49.72%

57

32.57%

30

16.95%

0

0

组织管理能力

112

63.28%

49

27.68%

16

9.04%

0

0

开拓创新能力

107

60.45%

52

29.38%

18

10.17%

0

0

表达、合作沟通能力

125

70.62%

42

23.73%

10

5.65%

0

0

实践动手能力

130

73.45%

39

22.03%

8

4.52%

0

0

团队协作能力

140

79.10%

31

17.51%

6

3.39%

0

0

工作效率、质量和贡献

126

71.19%

45

25.42%

6

3.39%

0

0

综合评价

126

71.19%

45

25.42%

6

3.39%

0

0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我校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肯定,这说明学校在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和工程技能等方面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攻读研究生情况

学校2019届本科毕业率97.23%,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9.36%。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鼓励学生打好基础以便自身长期发展,并为学生考研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和考研指导。2019届毕业生中报考研究生762人,上线398人,考研上线率52.23 %。

3.2019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学校2019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为2948人,分布在七个学院29个专业,信息、机电、土木、经管、文法、艺术等六类学科中。截止到2019年10月底,升学及就业人数达到2785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4.47%。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见图5:

图5 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图

4.学生获奖等情况

2018-2019学年,我校学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项179项,其中国际级2项,国家级62项,省部级115项;获文艺、体育竞赛奖项1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8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篇。部分学生获奖情况见表8:

表8 部分学生获奖情况表

项目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数量

2019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

国家级

6个全国二等奖,6个全国三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10个省级二等奖,9个省级三等奖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国家级

2个全国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

国家级

3个全国一等奖,5个全国二等奖,11个全国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国家级

1个全国一等奖,13个全国二等奖,21个全国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2个全国二等奖,6个全国三等奖,2个省级二等奖,4个省级三等奖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国家级

1个全国三等奖,7个省级二等奖,20个省级三等奖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国家级

5个全国三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比赛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

2个全国三等奖

第四届“启航杯”军地高校英语辩论赛

国家级

2个全国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

国家级

1个全国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

国家级

5个全国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国家级

1个全国三等奖,1个省级三等奖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国家级

1个全国三等奖,10个省级二等奖,44个省级三等奖

2018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

6个全国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

国家级

1个全国一等奖

2018 ONESHOW中华创意竞赛

国家级

3个全国二等奖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湖北分赛

省部级

3个省级二等奖,3个省级三等奖

2018年第六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省部级

3个省级二等奖,3个省级三等奖

第三届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

省部级

1个省级一等奖,6个省级二等奖

第四届“光谷杯”机器人技能大赛学生组

省部级

1个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

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

省部级

11个省级二等奖

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

省部级

1个省级特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8个省级二等奖,11个省级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省部级

2个省级一等奖,13个省级二等奖,25个省级三等奖

2019年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

省部级

5个省级一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省部级

22个省级三等奖

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

省部级

5个省级一等奖,5个省级三等奖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

省部级

1个省级一等奖,4个省级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部级

2个省级三等奖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省部级

12个省级三等奖

2018湖北省第二届“新起点,新征程”大学生微创大赛

省部级

7个省级一等奖

2018年度优秀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

省部级

6个省级一等奖

2019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

省部级

1个省级一等奖

2019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

省部级

4个省级一等奖

第二届湖北省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辩论赛

省部级

2个省级一等奖


六、特色发展

学校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在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民办高校率先开展和实施OBE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深入开展这项改革。

1.在全国民办高校率先开展和实施OBE模式。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为了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2016年学校开展了OBE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18年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全面实施,为全国民办高校率先探索了OBE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OBE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明显。

第一,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行OBE教学管理模式,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准,实行OBE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二是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在OBE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中,学校对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练就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软实力”(沟通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国际视野等),让他们不仅能在社会立足还能走得更远。OBE强调合作式学习,提倡自我竞争,即让学生持续地挑战自己。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三是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成果。在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有明确目标和预期,从而主动学习以实现目标,竞争力大幅提升。

第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和切合实际。学校全面实施OBE教学管理模式,符合国家和湖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教育现代化2035》对于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从实施的情况来看,确实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学校通过加强指导、典型引路、层层把关,将按OBE“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到2018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中,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加精准地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二是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定位。学校以改革课程体系入手,优化课程设置,变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拓展“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继而实施“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丰富。OBE模式教学管理运行三年来,我校新增省级教研项目15项,获批项目数量和申报成功率位居同类院校榜首。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项。学校着重从OBE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引导各学院申请立项,2019年度立项32个项目中有12个按OBE理念的课程建设教研项目,1个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

七、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一是少数教职工思想认识还须提高。少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二是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不多。学校前期项目培育力度不够,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欠缺,仍需加大培育工作力度。三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度不高,科研服务教学的主动性不强,尚不能及时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改进措施:一是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理解,更新观念,凝聚共识,形成培养有目标、改革有办法、教学有思路、实践有内容的办学氛围。进一步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帮助教师开展OBE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二是尽快优化顶层设计。要根据落实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凝练培养模式的导向,尽快出台学校科研工作顶层设计。既能响应时代发展要求、又能呼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还要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激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