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创新创业 > 校园资讯 正文详情

人生因跨越而精彩---新法院考取四川大学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付泉

更新时间:2016-04-28  浏览量:   来源:发布部门: 武昌首义学院      更多

2014年,他读大二的时候,曾采写了第一个人物专访。那一个晚上,他拿着写满采访提纲的笔记本,紧张却又心奋地来到了记者团办公室。采访对象是2013年城建学院国奖得主余煜。他当时感觉到,余煜这位学长真优秀,学习成绩和课后实践都如此的丰富,而自己做到这些恐怕遥不可及。
  采访留下的思考,犹“一带一路”般果敢转化成为他睿捷的行动。两年后的今天,他也因为优秀而接受别人的采访。他叫付泉,新闻与法学学院2015年国家奖学金得主,近日也正式录取为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努力永不嫌晚 从学渣到学霸的华丽逆袭同余煜不一样,付泉一开始并不是学霸,大一《社会学》挂科,大二成绩平平,英语四级考了几次均未通过。上课老走神,看书会头晕的他,在大一大二期间与奖学金、“院三好”、“校三好”不曾有缘。付泉笑谈“自己其实是一学渣”。
  大二开始,他便开始参加校外的学生组织。接触到武大、华科等重点高校的学生,一些核心期刊、保研名校、雅思托福的词汇如雷撞耳,而四级没过的他只能默默低头,他强烈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无疑将自取自灭。
  如何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问题症结的改变,就是开启他做“学霸”的路。课堂上,他坚持认真做到每节课做好笔记,课后回顾与思考,把学习的课堂搬到社会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三时,他以92.28的成绩成为综合成绩全院年级第一的分数,成为2015学年全校8名国家奖学金中的一位。大四的成绩更是惊人,他所有学科成绩都以高分通过。
  学习的同时,他也不忘学术研究。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新闻前哨》2014年第7期,他独立署名发表一篇名为《专业报的精准定位》的学术论文,该文已被“全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在2015年10月,在该院周敬成老师的指导下,他在人民网传媒频道发表了一篇名为《论银发浪潮下的老年报业》的5000字论文。
  心态的转变,现实的差距成就了他在学习上的跨越。
  把学习搬到社会 从校内到校外的平台转变大学四年里,付泉加入了许多社团组织,而校报记者团是最令他难忘的一个。从小部员到团长助理再到团长,记者团见证着他大学三年的成长。
  曾是一个连稿件都不会写的少年,在党委宣传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新闻与法学学院全体老师的教育下、记者团学长学姐的带领下,他一步撒一个脚印,学的越来越多,学的越来越好。
  但是他并未孤芳自傲,相反视线渺远而期待更好的平台。大二时,他入选《中国青年报·青春湖北》首批大学生记者。大三他是中国(湖北)高校传媒协会记者团人力总监,并担纲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采编部编委。
  他热衷于新闻实践,大学期间,他累计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各级媒体发表作品近新闻300篇,共计四十多万字。楚天都市报、江西日报大江网、共青团湖北省委、江西武宁县委宣传部、盖范APP都有他实习时穿梭的身影。
  在楚天都市报实习期间,他独立采访完成的作品《高薪白领集体辞职卖水果》对社会影响极大,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后,被新东方创始人、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点中,获得500万风险投资。这次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他觉得,记者是一个能帮到人的职业。他在实习过程中完成的五篇作品被评为“今日最好稿件”,另外还有五篇为整版稿件。
  由于在省内校媒界中表现突出,他被共青团湖北省委、中国青年报社评为“湖北校媒优秀记者”。同时,他还得到了受邀参加“全国大学生党员(骨干)赣南行活动”的机会,并因为表现优秀而被共青团赣州市委聘任为“赣南苏区青年传播大使”。
  可以说,这一路的每个脚印都是令人印象深刻,每一次经历都是能力的证明。而这一切的成绩,他未曾觉得骄傲,心里满满的是感恩。他坦言自己的收获既离不开记者团大集体的帮助,也离不开新法学院诸多老师的指导,正是因为有了武昌首义学院、校记者团这个两个大平台,他才变得如此优秀。
  考研“三跨”生活 从新闻到考古的学科跨界丰富的实践经历,扩大了人生路径的选择,但他还是瞄准了考研,希望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好的自己。备考期间,他过着寝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一次冬天他在图书馆门口背单词,不小心看到到了自己的手有一道冻裂的口子,第一次他被自己感动了。
  “我是一个老好人,不喜欢批评别人。”这样的性格让他发现自己不太适合新闻行业。同时,他兴趣广泛,喜欢尝试新事物,故而产生跨专业考研的想法。
  在选择考研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他想起自己的爱好,不禁勾勒起自己高中的心仪志愿是江西师范大学的博物馆学,于是他燃起了报考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的想法。高中阶段,文科综合考过全县第二的他,凭着一股闯劲,报考该专业排名全国前五的四川大学。
  因为选择目标属于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他成了考研界中名副其实的“三跨生”。由于专业学科门类属于考古学,这门号称“文科中的理科”的学科还必须考化学,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大三上学期他就开始自学化学,大三的寒假,他每天花2到3个小时看专业书籍,即使暑假期间,他每天在家也鏖战6到8小时。
  如何复习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每天花三小时泛读书籍,接着开始抄书和整理笔记,通过画树状图的方式思考知识点。在疲惫时,他会看看视频,劳逸结合。“考研要靠意志,意志是自己的一口气。”靠着这口气,他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十点四十回寝室休息。凭借这份坚持,他以初试高出学校分数线68分的成绩,跨入这所具有120年历史的四川大学。同时,其新闻学本科背景的积累与沉淀,对于攻读研究生专业中的公众考古学方向,无疑提供了丰富的底色板块。
  回望大学这一路的跨越和坎坷,付泉做的完美而又成功。他笑了,从他的笑容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简单的笑容,而是他咬紧牙关时努力与坚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