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历史沿革



2000年8月20日,教育部(教发司[2000]137号)同意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军威企业集团合作试办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同年10月,在湖北省内招生513名。


2001年3月13日,教育部(教发司[2001]2号)同意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教发函[2015]88号)同意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转设后,校名为武昌首义学院。


学校校区原为清末陆军第三中学堂,同时又系武昌新军马队、炮队驻扎地。时值七百位热血志士汇入武昌首义主力军,故成为辛亥革命发源地之一。1913年,即民国二年,章太炎先生撰《武昌首义宣言》倡设大学,以纪念武昌首义之功烈,传承辛亥革命之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和提振国民英雄主义精神,宋庆龄先生不辞劳顿奔波募款,并请辛亥革命家和书法家集于一身的喻育之先生,题写“武昌首义大学”校名。1946年,辛亥志士李翊东又撰长文吁请,创立一所纪念性、研究性的武昌首义大学。


辉煌的历史赋予武昌首义学院深沉独特的文化动因,其博大丰盈的历史内涵,如同充沛不竭的清泉滋润着这块古老的土地。20世纪初叶,中国革命两大主流国共两党创办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亦落址武昌,其中武昌首义学院现址即为该校址之一(1927年“七一五”汪精卫叛变后学员被迫离校转至武昌南湖)。1927年春,国民政府迁都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即正式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时称“第二黄埔”,至此成为培育近代国民革命先锋的“中国将帅摇篮”。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曾开办黄埔第六期至第八期。同时,首开先河招募中国第一代女兵、第一批女军校学员共计213人。1927年2月12日,宋庆龄、孙科、吴玉章、董必武等出席开学典礼。黄埔军校前后设过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设过南昌、洛阳分校,其中规模与影响最大者当属武汉分校。据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本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众多青衿许国的英才俊彦在此风云际会,成为闪耀中华民族世纪星河的杰出人才。这片叱咤风云的古老土地,将为武昌首义学院的未来勾勒出现代大学文化的符号与坐标。


历任荣誉校长:

 

  朱九思

1916-2015,江苏扬州人;

1936年10月—1937年10月,武汉大学学习,并参加地下党;

1937年12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留校;

1941年12月,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工作;

1945年8月,晋察冀军区四分区政治部、晋察冀纵队政治部工作;

1946年6月,《群众日报》、《天津日报》、《新湖南报》总编辑;

1953年6月,华中工学院,副院长、副书记、书记、院长;

1984年被授予日本国立广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8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武昌分校前身)名誉院长;

200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校长;

2002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名誉校长,专家委员会主任。

2015年6月,因病逝世。

 

 

        刘精松

1933年出生,湖北石首人;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上将军衔,第十四、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

2002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名誉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