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考研出国正文

一“施”非“凡”响

——访考取东北大学研究生的机自学院应届毕业生施凡

发布时间:2015-10-11发布部门:武昌首义学院阅读次数:

“业精于勤,荒于嬉”,作为一个理科生,他的座右铭也颇为“实在”。留着短短的板寸头,说话带着腼腆的笑,很符合大多数人对理科生的印象。

他是我校机电与自动化学院2010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施凡,凭着那一股“理科生”的劲头,以389分的高分即将成为东北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同样的奋斗一进大学他便有了要考研的打算。备考则是从大三下学期那年的二三月份真正开始。那时专业课比较多,他顺带着看一些考研方面的书籍。后期确定学校后,他开始网上搜索、翻阅相关书籍资料,也向上一届考上东北大学的学长请教一些经验,索要一些资料。

考研中最难攻克的是数学这一关,却也是最容易拉分的一关。因为英语对他来讲是相对薄弱的科目,数学就成了他拉分的关键。暑假时他还专门留校租房备考,于他而言,那一段时间是攻克数学的最佳时机。从前到后他共做了10多本数学资料。每做一张模拟卷,他都会认真计算分数。一旦分数达不到自己的标准,他便会用双倍的时间分析失分原因,然后进行总结,争取下次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生统考,他的数学得了137分的好成绩。

他总结道:“在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和塑造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学习数学时,更要注意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后期临考的两个月是心理上最脆弱的时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特别容易让人感到失望与沮丧。有同学半路放弃,他也曾有过动摇,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犹豫只是考研路程上一丝小小的杂音。

在复习过程中他也会和研友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同班好友张伟在数学深层次的理论概念方面,给了他很多帮助,在他心情不好时也会帮他疏导。同时他特别提到,他们一个寝室的室友都考研,学习氛围很好,他们相互鼓励,相互督促,相互分享经验,进步很快。不同的经验谈到考研成功的原因,他说:“早作准备,全面了解信息,制定计划,把过程走实。”

早作准备,这从他采访时的准备就可见一斑。采前联系,大致向他描述了一下采访的基本问题。晚上见面时他的手里拿着一张纸,采访开始时被他放进了口袋,采访结束后,他交给了记者。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这是我中午大致准备的采访回答,是怕自己回答不上问题用的”。“早作准备”这四个字,他直接用行动给了最好的印证。

“一定要有规划”,他认真地说,“例如提前了解相关的学校,再一一分析学校的利弊,专业课资源,考取的难易程度等等”。充分利用身边的人,例如老师、学长、研友,获取最多的信息。积极参加学校考研讲座,也可以看网上的诸多考研论坛。有了全方位的准备,计划实施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贵在坚持。刚开始备考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干劲信心都很足,但是时间一长,难免会有学习上的疲惫感,甚至是挫败感,尤其是考研后期,“这时可以听听歌,看看电影,打打球,放松心情,及时调整状态,继续奋战。”他建议说。要坚持早起,尤其是冬天,起床是一项特别痛苦的事情,但是一想起自己的目标,他就会很快起床,迎接新的一天。他基本上每天都是图书馆闭馆的时候才结束一天的学习,这样他才觉得走的踏实。如果晚上精力很好,回到寝室觉得“意犹未尽”,他还会给自己再充会儿电。最后他总结道:“保持一个好的学习惯性很重要。”

自律固然重要,身边人的影响也起了很大作用。他在中区图书馆申请了实名制的座位,身边坐的都是研友,每当疲惫的时候,和研友一起聊聊学习的经验,各自谈谈学习的进度,互相调侃调侃,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专属的感悟他说:“只注重学校的学习,是人生失败的开始”。作为一个理科生,他积极参加过许多社会实践,也曾有过文艺梦。

大一时他参加过院里学生会的宣传部,常常做一些画海报、设计黑板报方面的事。他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初中,高中时我就主要负责这个,黑板字写得还是不错的,大学‘重操旧业’感觉蛮好。”此外,他还参加乒乓球协会,也曾组织协调过拔河比赛、篮球赛、运动会等。对于这些课外活动他乐在其中,也结交了许多朋友。

平日里他也爱好看书,喜欢看杂志、史书、人物传记,《麦田里的守望者》《围城》等一些文学书籍他也很喜欢。在书中,他学习到了很多人生哲理,他感叹道,“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是他希望,他的社会不是围城,他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

他也曾有过疯狂的“旅行”,从华农到中南财大再到中国地大最后到华科,他和朋友骑单车花了一天的时间一一“拜访”,回到宿舍的那刻累得筋疲力尽,但仍然不后悔这一天经历的美好。

学校组织过几次实习,让他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好的认识。在湖工有过为时一周的时间实习训练,这是实践的开始。“老师说,熟悉最基本的机床操作是很有必要的。”他如此解释到。而在十堰东风风神发动机厂的实践学习,让他不仅熟悉了整个制造工艺流程,更让他明白了一个企业是如何运作的,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回首四年,施凡真诚地说到:“更多的是感激,感激自己,感激家人,感激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未来,他说,他有很多期待,他会为了他的梦想继续前行,他仍在年青奋斗的路上。



记者 姜敏 杨惠敏